最近遇到、见到或道听途说到三件事。这三件事都很具体,但其中的内涵,非常值得玩味。
第一件事:是网上一个贴子的内容:给大家揭露一下杭州直播电商风光背后的真相。我办公室隔壁是服装公司,他们主要卖女鞋女装,属于某平台白牌里面的头部吧,平时一天直播卖几十万,退货率40%多,库存很深。
前几天有个新款,突然爆了,新人主播2小时卖了100万,后面其他主播接着卖了300多万,一天卖了近500万。老板马上找工厂加订单。大家很开心,结果你猜怎么着,3天不到,就有同行把同款做出来了,一模一样的场景,半价卖,投流精准抢他们的粉丝,这么一搞,他们的顾客纷纷退货。
最后一算账,老板说,本来是挣钱的,结果倒赔300w。这就是某直播平台的现状。数据都是透明的,任何产品爆了,一天就能给你复制出来,半价抢流量,这谁扛得住啊。恶性竞争的结果,是谁都不挣钱。
第二件事:前些天在一个地方给企业家做讲座。中间休息的时候,一位企业家学员给我讲了这么一件事情:他们这家企业在一个地级市,是该市前几名的民营企业。该企业原来是做传统产业的,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该企业也在试图转型,也在探索新的发展方向。经过仔细调研和论证,他们开始上一个项目,这个项目在国内基本是一个空白。项目的投资大约四五个亿 。
但就在这个项目还没有建成投产的时候,消息传来:就在他们这个项目上马后,全国有几十个同类项目也陆续开工。这也就意味着,当他们这个项目投产之后,马上就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其实,现在很多行业中都存在类似的情况,只要你发现一个好的项目,一个可以赢利的风口,马上就一群饿狼扑了上来。这群饿狼是什么?就是过剩的资本。
第三件事:小米汽车上市的时候,有人问雷军,小米做车能挣钱吗?雷军反问道:那你告诉我,哪个做新能源车的挣钱了?当然,雷军的话可能绝对了点,做新能源车的传统车企,比亚迪等还是赚钱的。在新势力中,理想是赚钱的。但在新势力中,除了理想之外,可能就再也找不出赚钱的车企了。所以有人说,中国新能源车是靠不赚钱崛起的。对此,有人说这是内卷,有人说这是泡沫,但也有人说这是另外的一种商业逻辑。
老实说,我在把这三件事情集合在一起的时候,也主要是因为这三件事情都有点意味深长,而且类似的现象在我们社会中相当普遍地存在。如果弄清其中的含义,对我们理解当前中国经济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可能会很有启示。但实事求是地说,直到现在为止,我对这三件事情的理解也是很皮毛的。先发出来,也是为了听听大家的看法。
下面先说说我的粗浅理解。
第一,在现象的层面,这三件事情都与一个词有某种程度的联系,这就是内卷。至少在经济领域中,我们可以将内卷理解为个体之间为了争夺有限资源而不断加大投入甚至无所不用其极,最终导致整体效益并未提升,反而陷入一种低水平竞争状态的现象。在内卷之下,正常的商业竞争让位于不正当的恶性竞争。
第二,这三件事情所体现的内卷,尤其是后两件事情,都不是一般的内卷,而是与一个基本的背景有关联,这就是资本过剩。现在大家都在说债务问题,地方政府、企业以及个人都欠了一屁股的债。宏观上说,这没错。但按照我的判断,在这三个方面中,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的民营企业,债务负担相对是比较轻的。这也很好理解,因为本来他们得到贷款就不容易嘛。相反,就我接触到的一些企业来说,有一些确实经营得是很不错的,没有多少债务,现金流也很充裕。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叹:没有好项目。这里的实质问题可能是资本过剩。
第三,资本过剩背景下,商业的逻辑变了。雷军的那句话很值得玩味:那你告诉我,哪个做新能源车的挣钱了?这句话仔细想起来,用时髦一点的话来说,可谓细思极恐。这句话表明的,实际上是在一个资本过剩的时代,一个企业,甚至一个行业,在设计自己商业模式的时候,都要以内卷的逻辑为基础。这句话的意思是,想要做,从赔钱开始做起,先掂量自己赔得起赔不起。而过去做生意首先要考虑的不是这个。那竞争的过程就是看谁能赔得起,最后,能赔得起的获得最后的胜利,然后赢者通吃。甚至可以连最后的通吃都不要,只要能在资本市场套利走人,获取投资的收益,事情也就结束了。这不是产业,这是金融。
对此,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金融逻辑对产业逻辑的替代。那接着的问题就是:在一个资本过剩导致内卷,金融逻辑取代产业逻辑的时代,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在哪里?或者说,这种新的商业逻辑意味着什么?
在过去的时代,你做个小生意,比如说是煎饼果子吧,你做你的,我做我的。有做的好一点,有做的差一点的,最后是市场中的自然竞争把做得差的淘汰掉。无论如何,在开始时,大家都是有机会的,或者说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但现在的情况是,如果卖煎饼果子是赚钱的话,如果有一天在别的地方的钱更难赚的话,谁会保证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用金融的力量建立煎饼果子连锁店,然后烧钱占领市场。这时,你说我没工作,想做煎饼果子维持生活,可能性不大了。
进一步说,像过去那样按部就班地做生意,现在是越来越不容易了。
赞(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