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几年前的一篇文章。可以作为思考二舅争论的一点背景】
苦感的麻木,很多问题的深层根源
前几天看到一个视频,是罗振宇的,他讲到一本书,意大利的两位记者,根据实地调查和访谈写了本书叫《不死的中国人》。
他们采访的都是在意大利生活的中国人。他们发现,这样的一个群体非常有特点,这些人辛勤的劳作,但却不融入当地的文化,到老了的时候就回到故乡,落叶归根。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什么呢,都是为了挣钱。
这本书里就讲到,一些中国人在稻田里打工,按照小时计算工资。农场主发现,有些人一天干十几个小时,甚至是彻夜地干,甚至有的一直干到脱水住医院。
这当然是给雇主造成了一定的麻烦,而且和当地的文化也不一致,所以当地的雇主就想了一个办法,做一个规定,一天不能超过多少个小时。
这个规矩一出来,结果是什么呢?结果是在那里打工的人几乎跑光了。他们就找到两个正在准备走的,正在收拾行李的,问他们为什么要走?雇主说,这个新的规定是为了你们好,你们得有充足的体息时间啊。但是这些要走的人,他们不是这么来理解的,他说我们出来是干什么的,是为了挣钱的,你规定我们一天只能干10个小时,剩下的那些时间除去休息和睡觉的,那不就是浪费了吗?
他不觉得有休息的这种必要性,他觉得不挣钱这时间就是浪费了。
在听了这个故事之后,我就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就是在我们的文化当中,人们对于苦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其意义是什么?
于是,我就想起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时候,我们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做社会调查的时候,发现人们经常用的一个词,叫受苦人。受苦人指的是什么呢,不是说他经历了多少苦难,而是指他是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他们经常说我们受苦人,也就是说我们这些干体力活的人。
从这种称呼当中,或者从他们用平淡的语气来说这个词的表情,你能感觉到的是什么呢,能够感觉到的是受苦和人生的一种密切的关系。就是在其他的场合,我们也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一些人说起他过去的某些苦难的经历,甚至不是他个人,而是一个群体苦难的经历的时候,他都是那么的自然,好像那就是他生活当中理所当然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他生活当中这样的苦难,他把它看作是一种宿命,甚至看作是一种使命。我生下来是干什么的,其实命中注定的就是要受苦的。
在稻田里打工的这些人,如果从理性上来说,是为了挣钱,但是你从他的做法当中可以看出什么呢?就是他不把这个受苦挨累看作是挣钱过程当中的一种代价,他甚至把这个看作是挣钱过程当中的一种自然的伴随物。甚至有的时候可能挣不到多少钱,或者是根本挣不到钱,他付出的这种辛苦,他付出的这种劳动,他经历的种种的苦难,甚至也觉得这没有什么好抱怨的,就是我生活当中应当经历的。
从这里我们首先能够感觉到的是什么呢?是人们对于苦感的麻木,也就是说他不觉得这东西是一种苦。或者换句话来说,我们可以假定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人群,它对于苦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有的是比较敏感的,有的是比较迟钝的,我们可能就是属于比较偏麻木偏迟钝的那一端。
那么,一个群体或者是一种文化,它对于苦难是比较麻木还是比较敏感,这是哪儿来的呢?可能和社会文化的训练有着直接关系。它的差别就在于有的文化可能强调的是这种敏感,有的文化可能造就的是麻木。
比如说有这么一句话:“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段话强调的是什么呢,就是对于“不自由”这样一种苦难的敏感性,说这个东西是不能够容忍的,它甚至比生命和爱情还要宝贵。但是在另外的一些文化当中,它可能强调的是对于苦、对于苦难的迟钝或者是麻木。
在塑造这种麻木的时候,宿命无疑是一个最好的理由,反正我们也改变不了,还能怎么样呢?好死不如赖活着,日子总得过下去。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承受苦、忍受这种苦,就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人生态度。甚至有时候都可能会有这样的情况,有的人说我不想理所当然的来承受这些苦和苦难,别人都会觉得你太不懂事了,多少人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吗,怎么你就不行呢,你怎么就这么特殊呢?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文化在这当中的重要的作
实际上,文化还为人们如何忍受苦难提供种种的技巧。在这些技巧当中,最常用的就是苦中作乐和以苦为乐。苦中作乐比较好理解,你可以看到,有的人日子过得确实很苦,但是他也要努力来寻找这当中的一些乐趣,要不然的话这日子确实是没法过,这应当说是人们应对苦难的一种智慧和技能。
但是比这个更高级的是就是以苦为乐,甚至他对苦形成一种迷恋,形成一种爱好。这里又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情形,一个是他从外部给苦难赋予一种意义,这样你就找到了一种以苦为乐的理由。比如过去说,吃得苦中苦才能成为人上人。古人也告诉我们,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样都为苦或者是苦难蒙上了一种玫瑰色。这个时候你一边经历着苦,一边憧憬着那些伟大的意义或者是美好的前景,你心中就充满了快乐。
以苦为乐的最高的境界,是把对于这种苦的快乐体验内化。也就是说他在经历某种苦的时候,经历某种苦难的时候,他自己能感受到一种快感,久而久之,苦难成为他本身的一种追求,甚至对苦难产生一种迷恋。这都是完全有可能的。上面说的都是对于苦的麻木感形成的机制。
最后我想谈谈对苦的麻木感所具有的意义。
首先的一点,就是对于苦的麻木可以有助于于形成一种顺从、服从这样的性格。因为他什么都可以忍,他对这个苦不是那么敏感。第二,一个社会,如果对苦比较麻木,这个社会的方向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模糊了,也就混淆了。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痛苦、什么是快乐,如果这个都有点分不清楚的话,我们怎么能够想象这个社会的方向是清楚的、明确的呢?第三,涉及到我们通常说的为什么没有记性,为什么缺少反思?这个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我想其中的一点也是对于苦的这种麻木和迟钝,它不能够刻骨铭心。
所以,对于苦的感觉和意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
[ 此貼被icy_land在2022-07-31 09:00重新編輯 ]
赞(42)